小麦·小籽粒大历史
发布时间: 2023-05-23 15:22
世界三大主食分别是:小麦、稻谷、玉米。但是你知道吗?小麦,最开始竟然是被当作野草对待的。
世界三大主食分别是:小麦、稻谷、玉米。但是你知道吗?小麦,最开始竟然是被当作野草对待的。新石器时代,人类祖先开始对“野草”小麦进行驯化,那时原始人都是以打猎为生,食物种类单一,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,某个原始人发现了没有长熟的麦子可以食用,于是收割了大量未熟的湿麦子食用,但是之后发现湿麦子没有及时吃完容易腐坏,不易保存,于是逐渐开始收割干麦子进行保存,由此开始,人类才踏上了驯化小麦的道路。

小麦起源于亚洲西部,因其具有很好的食用价值,很快在世界范围内传播,并在约4500年前传入中国。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,小麦在我国历史文明中都经历了哪些变迁。
小麦传入中国后,最开始并没有得到大面积地传播。因为当时工具有限,人们还是沿用稻米的吃法,直接将小麦煮熟然后食用,称为“粒食”,小麦皮厚难以剥刮,可想而知口感有多差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小麦都是作为劣等食物食用的。

根据我国出土的小麦推算,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末周初就有食用小麦的身影了,《诗经》周颂中有记载道:贻我来牟,帝命率育。意思是说上天赐予了我们麦子,让先人培育了它。
小麦难以被接受的瓶颈,终于因为石磨的出现而有所改善。从战国到西汉时期,石磨就初具雏形,之后逐步发展,在东汉时已经具有多样化的磨齿。正是石磨的发明,让祖先发现了对小麦加工的奥秘——将其碾磨取粉。所以从汉代开始,人们逐渐将小麦作为主要食物来源,虽然当时还只能将面粉简单加工,但是其口感已经远远超过了之前的“煮麦”,因为小麦比较高产,所以汉代开始小麦被大力推广种植。

汉代掌握石磨技术以后,小麦的种植和食用数量逐步攀升,但是当时的面食都是死面,难免在口感上有所欠缺,于是爱吃的中国人又发明了“发酵面食”。我国最早的发酵面食是馒头。相传诸葛亮在七擒孟获取得胜利后,行至泸水时不能渡江,孟获说泸水中有怪物兴风作浪,一定要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作为祭祀供品,才能安全渡河。显然诸葛亮不可能牺牲无辜人的性命,于是他用白面掺水做成人头的模样,里面包上了牛羊肉馅,起名叫做“馒头”,这才得以顺利渡河。

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,中国的发酵面食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,《齐民要术》中对发面做了详细的记载:面一石,白米七八升,作粥;一白酒六七升酵中。著火上,酒鱼眼沸,绞去滓。以和面,面起可作。因为掌握了发酵技术,面食的种类也开始丰富多彩,比较有名的有:白饼、胡饼、包子、馒头、煎饼等。
虽然至汉代以来,小麦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,但基本还是集中在北方地区。到了南宋,北方人大量迁移到南方,就把以面食为主食的饮食习惯带到了南方,与南方的烹饪技术进行了创新和融合。所以在宋代,面食的花样和口感开始被不断翻新。就面食而言,在宋代出现的品种是最多的。面条类、馒头类、烧饼类食物都不胜枚举,像现代大家常吃的三鲜面、鸡丝面就起源于宋代,还有各种芙蓉饼、梅花饼等各种甜点,也将宋代人饮食的精致推向了高潮。

自宋代以后,面食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结出累累硕果。在元代,人们掌握了制作挂面的技巧;在明代,他们又掌握了抻面的技术;发展到清代,对面食的加工更显精致,面食已经成了富贵人家和皇室贵族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。在现代,面食也打破了“南稻北面”的局势。无论南北,大家都会选择面食作为主食,与大米一起,在一日三餐中食用它们,多元化的摄取食物,注重均衡,让饮食更加健康。纵观小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,其实反映的就是我国农耕、饮食文化的不断进步。从“麦饭”到“汤饼”,再到“甜点”,祖先们在饮食中摸索,也从饮食中寻找乐趣,不断的研究发展,才有了现代百花齐放的面食文化。